用戶中心 | 手機版 | 繁體 本站支持IPV6
您當(dāng)前的位置: 旬陽市人民政府> 旅游信息> 文物民俗> 正文詳情

旬陽縣民間喪葬習(xí)俗

作者: 發(fā)布時間:2016-03-20 10:00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字體調(diào)節(jié): A+ A- 操作:

一、做 棺

喪前籌備,莫大于做棺。大凡家中有老人,后人老早就備棺料。料以柏木為好,杉木、黃桐木次之。柏木料塊,八塊的稱“八仙”,十塊的稱“十全”,十二塊的稱“十二圓”,也有十六塊的,二十四塊的。做棺講究穿幫掛底,飽滿大樣,圍長八尺四寸,體長七尺,大頭如羅漢肚,棺蓋似高翹的魚脊,刮灰、上漆之外,間有彩繪圖案裝飾,取名為“壽房”。壽房做起時,親友都來送禮放炮慶賀,叫“圓箱”,有的叫“圓蓋”,主家設(shè)酒席款待。病危做棺叫“收忙材”,以做棺沖擊病魔叫“喜事一沖”。做棺講究木匠下料時,頭一斧砍下的木花飛蹦的遠近和仰扣,木花飛得遠,說明喪期還早;飛得近,則喪期近;若木花落下扣著,說明這副棺將被別人用去;若仰著,就說明本人能用著。這些多出木匠之口,主人迷信預(yù)兆。

二、掩 殮

[CHAAD]人死后,掩殮最遲不得超過第二天晚上。掩殮又叫“進材”,也叫“小殮”。棺內(nèi)四周鑲木炭、草木灰包,死者左膀上掛.串酒杯大的烙面餅,一歲一個,叫“打狗餅”,傳說死者要過餓狗山,用此打狗,方可安穩(wěn)通過。進材后,主人給孝子發(fā)孝戴在頭上,長子孝布要和棺蓋一樣長(七尺),其余五尺。孝子各在棺內(nèi)取一撮棉籽包在孝布一角,又在棺沿上抽下一絲麻,扎棉籽成核桃大的疙瘩,身穿白料布毛邊大領(lǐng)孝衫,黑鞋要染成白鞋,稱“披麻戴孝”。母喪鞋后要露一處黑。

三、誦 經(jīng)

喪家請陰陽先生做道誦經(jīng)是常事。初喪者,一般做道場五至七天,叫“七止”。誦一壇經(jīng),由五至七人組成,穿長衫戴白孝,掌壇師一手敲小镲,一手敲云鑼,一人跪經(jīng),一人敲鼓,二人吹奏笛管,兼打鐃鈸,一人專寫文書。除每日在室內(nèi)誦經(jīng)外,并于室外空場三次朝幡、燒文書。晚上,孝子坐在四人抬的轎中,前后擁著捧蓮花燈、舉白幡旗的人,由僧道引路,一路上鼓樂喧天,到城隍廟去迎接亡魂還鄉(xiāng),誦經(jīng)一番,沿原途返回。后來,誦經(jīng)的已經(jīng)很少見了。

四、打 喪 鼓

旬陽舊時喪事中的打喪鼓頗有特色。喪事夜晚難熬,往往打鼓唱歌以消疲勞。先由女婿外甥等出錢,鼓勵樂人吹奏唱歌,滿堂座賓聽曲度夜。曲調(diào)按古曲牌調(diào)進行,叫“打牌鼓”。由二人繞靈堂,前面打鼓,后面敲鑼,踏節(jié)拍慢走,邊走邊歌,叫“打太師”,又叫“唱孝歌”。先“開歌路”,后“安五方”,再“還陽”送鬼。歌詞可按本頭唱前朝古代、歷史人物,也可見景生情,新編歌詞,頌揚亡者之功,一唱一和,二人輪唱,他人隨時上場替換,直至天亮。

五、停柩 家中老人去世后,有的講迷信,不及時安葬,靈柩在堂上停放一年半載,甚至兩三年,充分準(zhǔn)備過大事,請陰陽先生看風(fēng)水,擇吉日,請客送禮。中年亡者,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或其它緣故,長期不得安葬,抬棺到荒嶺寄厝,用磚暫封,其上覆瓦(或石板),此況縣城多于農(nóng)村,往往一次葬墳數(shù)座。

新喪后,孝子在未過五七(三十五天)前,不能理發(fā)剃頭(但在封棺前不忌)。洗臉?biāo)膊荒茈S便向地上潑。女孝子不能到河邊洗衣。孝巾不離頭,身上不能穿錦繡。三年服制未滿,不能結(jié)婚。

六、喪俗改革

抗日戰(zhàn)爭以前,旬陽喪葬禮俗均按古代儀式進行??箲?zhàn)爆發(fā)后,群眾生活困難,停柩、誦經(jīng)、行禮成服等活動逐漸削減下來。隨著政府提倡破除迷信,勤儉節(jié)約,移風(fēng)易俗,喪事大大從儉。人們的懷念方式,多是節(jié)日送燈放炮,偷偷地?zé)┥倭康幕鸺?。喪后臂戴黑紗?

八十年代后期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在辦喪事時雖然保留了一些花費不太大的活動,如燒紙、唱孝歌、披麻戴孝、磕頭跪拜等傳統(tǒng)儀式,但孝歌多用舊調(diào)填新詞,同時淘汰了一些迷信和繁瑣的禮節(jié),花圈、孝帳盡量做到有喪事的特色。

【責(zé)任編輯:賀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