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中心 | 手機版 | 繁體 本站支持IPV6
您當前的位置: 旬陽市人民政府> 旅游信息> 旅游信息> 正文詳情

凈土西溝

作者:劉貴棠 張詩琪 發(fā)布時間:2006-09-28 14:24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字體調節(jié): A+ A- 操作:

6月下旬的一天,我們從旬陽縣城出發(fā),經甘溪、趙灣、小河等鄉(xiāng)鎮(zhèn)去西溝采風。車在縣鄉(xiāng)道路上行駛著,一路暢通無阻,在下鄉(xiāng)采訪前,我還在擔憂交通是否方便,現(xiàn)在心中的憂慮煙消云散,因為道路的暢通打消了我的顧慮。記的兒時隨同家人回鄉(xiāng)探親,車輛顛簸在岐嶇的山路上,那時的路況很差,隨時有可能因為道路不暢而使交通受阻,出行不便,常常令人十分掃興。公館屬典型的偏遠,貧困山區(qū),近幾年來,該鄉(xiāng)在省、市、縣等交通部門的扶持下,開始建設3條總長21.4公里的通村水泥路,目前已完成1.2萬方的碎石任務,這3條路修好后,不但使轄區(qū)12個村的群眾告別行路難,而且為當?shù)芈糜伍_發(fā)帶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
  車行至公館上游十余里地,有一座30多米高的大山,底部石塊將其托起,周圍樹林茂密,山頂一顆蒼勁的松樹傲然挺立,“松子山”因此而得名(圖一)。再向前行300米,可以看見一座奇山,仰視全狀,似一只青蛙正在做跳躍準備,非常逼真,當?shù)厝朔Q此山為“神龜問天”(圖二)。
  車沿著公路進入西溝景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宏偉的亭子(也稱“門樓子”),它由兩根粗壯的大紅柱子撐起,頂部用灑脫的行書寫著“西溝景區(qū)”的字樣,讓我頓感它的恢宏氣勢。在距亭子百米處,一塊高2.2米,寬1.8米的大石被安置在路邊,正面的紅色大字“西溝歡迎你”赫然醒目。
  剩下的路需要我們步行了。從公路的一個分岔口走下去,有一戶農舍,土砌的小屋,雖然簡陋,但很有鄉(xiāng)土氣息。房檐下的橫木掛著一排金黃的玉米穗兒,門窗緊閉,看來主人應該在田中勞作。
  農舍下方生長著一棵大柳樹,粗枝上懸掛著一個“麻柳秋千”,可供游人坐在上面玩耍并欣賞四周的美景,腳下是潺潺的流水,真是不亦樂乎。
  在游覽景區(qū)的過程中,我們踏過了許多座小橋。這一種典型的鄉(xiāng)間小橋,小橋寬1米左右,長5米有余,4根園木橫臥在東西山野之間,橋面由一塊塊木板銜接而成,兩邊有欄桿,走在橋上感覺晃悠悠的。橋下溪水流過,原來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正是這樣一種情境,此時仿佛心靈也受到大自然的洗禮(圖三)。
  我們正行進著,突然聽到一陣嘩嘩的水聲,轉過彎一瞧,高約40米,寬約18米的兩條瀑布從山間垂直流下,好似兩塊巨大的白色幕布從天而降。導游叔叔告訴我們,它叫做“雙龍?zhí)镀俨肌?,一條從黑龍洞流出,一條從黃龍洞流出,匯聚在一起,落入潭中,潭水深不可測,綠中泛藍,觸摸泉水,冰爽涼快。我們一行人站在橋上觀望瀑布,一股涼氣撲面而來,頓時旅途的疲憊之感一掃而空,我猛然聯(lián)想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經典詩句,倘若李太白到了此地,也定會詩興大發(fā),做出千古流傳的名句。
  木橋上方一般有用方石塊砌成的階梯,階梯外沿是混凝土砌成的一個個石墩,用鋼絞線銜接起來,石階較高,游人可扶著攔桿上去。
  上了石階,穿過叢林,我們經過了飛龍泉,龍鳳泉,龍鼻泉,龍案,黑龍?zhí)兜竭_了溶洞,攀上洞口,洞內霧氣縈繞,陣陣涼風從洞內傳送出來,坐在洞口的大石上,脊背感到陣陣寒意,向下俯視,樹木郁郁蔥蔥,綠色盡收眼底。洞里是形態(tài)各異的鐘乳石,距洞口10米處有一個分岔口,放置著10米高的垂直木梯,順著木梯爬上去,就進入了溶洞的二層,由于天色將晚,我們并未進去,逗留了片刻便向鄧家大院走去。
  鄧家大院在旬陽一帶很有名氣(圖四),清朝年間安徽省鶴山縣官員鄧文勝奉命押運糧草,水上運輸時不慎被賊寇搶劫,眼看糧草無力奪回,向朝廷無法負命,其妻曹氏聞此訊,擔心禍連家族,決定出逃,于是從安徽將兩個小孩挑往落駕村(前后各挑1個),在碾盤附近躲雨時發(fā)現(xiàn)了金條。后來,曹氏之子鄧朝福、鄧朝貴將金條賣給西溝換了一大筆錢,在此蓋起了鄧家大院,家族自此興旺起來。然而不幸的是當時鄧氏家族與陳氏家族積怨頗深,數(shù)年后陳功仁(當時有名的土匪)搶劫鄧家財產未遂而一氣之下放火燒毀了鄧家大院,從此鄧氏家族逐漸衰落。加之上世紀六十年代文革“破四舊”的浪潮波及到西溝,將鄧家大院尚存的清代民居,文物古跡毀于一旦,使鄧家大院失去了原有的氣勢和風貌,當?shù)厝藬⑹鲋嚰掖笤旱妮x煌和過去,讓人黯然神傷。
  現(xiàn)在我們身處鄧家大院門前,有一個直徑約3米的磨盤,磨盤一側安置著一個碾滾,這個碾盤是200多年前鄧家人組織山民從深山中運來的。當時交通不便,山民將9—10噸的原始大石采用溜桿(將圓木墊至石下滾動)的方式運至大院,然后經鄧石匠雕至而成,至今仍保存的十分完整。
  我們邀請這家的主人一起拍照留念,農家大嬸急忙將兩個孩子拉回里屋,洗了臉,梳了頭,又給孩子換上嶄新的衣服,才一齊忸怩地走出來。站好后,按下快門,留下這樸實的畫面。孩子們開心的笑容是那么讓人感到舒心和愜意。
  繞過鄧家大院,穿過一片麥田,再行一段田間小路便抵達了目的地——農家樂。此時暮色已降臨,簡單的梳洗后,主人遞上一壺神仙葉泡的茶水,飲一口,清爽入喉。歇息片刻,主人邀請我們用晚餐,西溝的飲食以自產的野生綠色食品為主,肉食類以臘肉和土雞最為出名。我們有口福在席上品嘗了這兩道特色菜。主人告訴我們臘肉是在臘月殺豬后將豬肉切成塊狀掛在廚房火爐之上或過擔之上,用柏樹葉子、柴火熏制40~60天(時間越長越好),這樣便利用了做飯、燒水、烤火之便達到熏制臘肉的效果。當客人造訪時,將其取下洗掉污漬煮熟后切成片狀裝至盤中待客,蘸大蒜、辣椒醬食用,更加美味,色澤紅潤透亮,香氣彌漫,肥而不膩,別具一格。若客人不勝酒力,可食肉代酒,再回敬主人兩杯。
  素菜以“天蒜”為主,天蒜適合生長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上,從南羊山挖掘回來用豆?jié){水泡制4至7天食用。色澤鮮嫩,呈紫色,味道酸甜可口,天蒜比韭菜粗,相似于旬陽小蒜。
  席間,觥籌交錯,談笑自如,喝著農家自制的燒酒,品嘗著農家小菜,主人不住地給我們斟酒,享受著主人的熱情款待,讓我們倍感親切。
  用完餐后,坐在院中,天色已晚,向遠處望去,只能看見山巒的起伏輪廓,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心情也隨之寧靜下來,繁瑣的世事一下離我很遠。難怪古代的一些詩人、詞人都寧愿放棄高官厚祿,遠離塵世,隱居深山,想來也是為追求一種超脫俗世、安逸自得的生活吧。
  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早,由于要去附近的清代民居拍攝照片,主人早早地準備好了早飯。用完早飯,我們去參觀清代民居。古老的建筑,斑駁的磚墻,雕花的門窗,古色古香的韻味,一切都充滿了復古的氣息。當經過一農舍時,一股豆豉的香氣撲鼻而來。這些讓我想起了周杰倫的一首歌:“泛黃的春聯(lián)還殘留在墻上/依稀可見幾個字歲歲平安/在我沒回去的老家米缸/爺爺用楷書寫一個滿……鋪著櫸木板的屋內還彌漫/姥姥當年釀的豆瓣醬……”清晨的陽光普照大地,大人們在田中勞作,孩子們在院中玩耍,他們樸實的面容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自然的和諧與美好。
  西溝淳樸的民風,茂密的植被,鄉(xiāng)風的文明依然清晰地映在我的腦海里。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因為極致的美是要用心去感悟的,讀懂了大自然才能讓心靈回歸本真,從而留下一片凈土在內心深處。西溝,是一方凈土。

【責任編輯:屈孝旭】